房地产行业最重要的是3个要素:地、钱、人。都说中小房企活不下去,最大的问题就是未来他们拿不到地。中原地产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已有34家房企的拿地金额超过百亿元,其中排名靠前的30家房企拿地总金额达8726.2亿元,较2016年同期的可比数据增长66.4%。
大房企拿地多了,那么留给小房企的地就少了。
小房企没钱、没品牌、没规模,如果也没有关系,拿地似乎成了不可能的事,但事实上也并非如此,凡事都有2面性,有时候劣势也可以转化为优势。明源君根据小房企的特性总结了以下几条拿地策略:
1、小房企不需要战略
小房企不需要战略,只有拿地了才有存粮才能谈发展,在资金积累阶段谈任何战略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规模小,只要拿对几块地就能活下去,在只有几块地的情况下,每块地的判断就是战略,不需要大战略。
2、 把握拿地窗口期,淡市买地,旺市卖房
对于小房企而言,没有能力对冲风险,准确把握住拿地窗口期非常重要,踩准点可谓就成功了一半。
选择在房地产周期的下降周期拿地,这时土地市场热度有限,土地溢价率可控。然后在调控开放后尽快完成销售,有些四五线城市的小房企在调控放开市场回暖的时候选择捂盘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尽快回笼资金才是王道,因为市场变化太难把控。
比如浙江百里集团就在去年低谷期,很多房企不敢拿地的时候一口气拿了3块地,因为没人与他们竞争,最后拿到的地块楼面价都在500元/平方米以下,性价比非常高,而今年开盘销售价格却达到了5000元/平方米。
3、运动式拿地
运动式拿地即全国各地跑,分散布点把网撒开,机会也自然更多。想要获得更多拿地机会,首先就得多布点,如果不想拿高价地,但又想尽量拿到好地,唯一方法也是多参与,多做城市布点。
拿地就跟淘笋盘一样,多跑多看才能找到好的地块。
4、拿大房企不想拿的地
中国很大,很多偏远的地方实际上也有居住需求或换房需求,但是大房企都不愿意去,那这些地方就会成为小房企的机会。
整个中国一共有600多个城市,目前巨头进入的城市非常有限。比如三四线之王碧桂园目前也才进入了400个城市,龙湖才进入了26个城市,所以说还有巨大的空间留给小房企。
甚至东南亚这些巨头不愿意进入的海外市场,这里面都有转型的机会和可能。
5、找到别人看不到的价格洼地
经常性在全国跑,经常性研究全国的拿地市场,在拿地前做好充分的研究和调研,就可以找到别人看不到的价格洼地。
某个小房企在湖北一个县级城市有一个项目在老工业区里,旁边的房子只卖5000元/平方米,所以这块地所有人都按照6000的房价去估,都不敢拿。而这个房企则按照7000的房价去估值并且拿下。最后,把这个项目的户型做到90-110,单价做到了8000元,项目根本没有同类竞品,卖得非常好。
6、与路桥公司合作,参与新城的一级开发,换得核心地块资源
比如,伴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三四线城市新老“双城模式”比较常见,汇邦地产考虑到区县政府大多没有钱去修路、修桥、修公园等基础设施,联合本地路桥公司,请其修建基础配套,汇邦替政府垫资给路桥公司代付工程款。作为回报,政府会在新城的优势地段或是核心地块给予汇邦诸多支持与优惠,汇邦地产也因此获得了核心的地块资源。这样客观上降低了拿地成本。
7、抱大腿联合拿地
在一二线城市,地价越来越贵,连万科、保利这样的千亿房企都需要联合作战才能拿到,小房企单打独斗基本上没戏。
如果是本土深耕的小房企,可以利用对本地市场熟悉的优势,加强与大型房企的合作。若企业资金规模不强,适当和其他地产企业进行联合拿地或者采取股权投资等方式做大规模。
8、做细分市场
小房企如果做细分市场,未来也大有可为。除了住宅,商办、酒店、公寓等以往的常规项目,可以利用当前优势持续探索诸如养老、文化旅游,产业地产,物流地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