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工商联房地产商会 > 行家智库 > 行家智库
联合拿地,如何致胜?——华燕房盟研究部
编辑:文/华燕房盟研究部  来源:上海市工商联房地产商会  日期: 2016-6-6

  最近,周浦刷爆了上海的朋友圈,保利地产以54.5亿竞得此住宅地块,溢价近300%,楼板价43607.12元/平米,业内一片惊哗!
  最近几周,上海,南京,苏州,合肥等城市,土拍溢价是一浪高过一浪,地王也是此起彼伏;有些地块,已经是面粉贵过面包;看这形势,今年又是地王高峰年。
  根据以往短周期波动来看,房价上涨之后,市场情绪高涨,开发商现金流充裕,会带动土地市场的火爆,2009年与2013年年房价上涨之后,带动了一波地王潮,随后调控出台,市场交易逐步冷却,土地市场的反应大概滞后1-2个季度。其后带来的地王后遗症,让很多开发商骑虎难下。翻翻黄历,感觉就像是昨天的事,但是市场疯狂的时候,群体是缺乏理性的。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对于很多开发商来说,高价拿地有风险,不拿地风险更大,已经无项目开发,还不如拿地!既然如此,那不如找个伴,一起联合拿地吧!
  企业组成联合体,联合拿地早已不新鲜,早在2012年,万科新增的78个开发项目中,就有47个属于合作开发;联合拿地的趋势,在2014年市场下行时更为凸显。现在的北京市场,将近一半的土地是被联合体拿走的,例如去年11月,丰台区槐房村、新宫村旧村改造项目出让,参与角逐的5家竞标主体均为联合体。

  联合拿地,有哪些模式可循
  目前在土拍市场上,分一二级市场,有多种合作模式。在一级市场,典型的做法就是傍地主,房企与一级土地开发商直接合作,这也是联合拿地的比较原始的形式。一方有优质土地资源,一方有开发经验,双方一拍即合。随着招拍挂二级土地出让方式盛行,以及一级开发商开发经验的丰富,这种模式渐渐淡化,二级招拍挂市场的联合拿地成为主导模式。
  在二级土地市场,有五种合作拿地模式:
  其一,强强联手;这在百强开发商中非常多见,回顾过往合作案例,招商和香港九龙仓、方兴与融创,招商与保利、万科与五矿等在外地项目上的合作,都体现了强强联手的模式。再比如,去年很热闹的“万万联合”,一个是住宅开发老大,一个是商业地产老大,门当户对,在产品上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至于后来为啥吹了,那是后话了。
  其二,抱团取暖;大型房企强强联合属于锦上添花,中小房企抱团联合则是雪中送炭;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一二线城市地价高企,中小企业拿块地基本上就是搭上整个身家了。大款傍不上,只能难兄难弟结盟了。
  其三,外来族联盟地头蛇;很多房企在新进城市的时候,往往有四种方式,一是并购当地企业(太复杂),二是买别人的地块(太耗钱),三是单干,独自摸索(太蠢);四是联盟地头蛇,联合拿地开发。房地产水太深,地方市场水深水浅更是摸不准,强龙斗不过地头蛇,不如联合,做轻资产,安全系数高。香港九龙仓大举进军内地市场时,就相继在成都、天津、宁波、苏州、杭州、长沙等地,以不同子公司的名义与当地其它开发商合作联手拿地,布局二线市场。再比如,万科2013年进军美国时,选择与铁狮门联合开发,迈开了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其四,找金主;拿地资金压力越来越大,开发商开始寻求基金公司的帮助。当前很多险资也试图进入地产领域,分一杯羹;金融+地产玩的不亦乐乎;典型的像平安,除入股碧桂园之外,其旗下的平安不动产与百强房企合作颇多,光2015年,平安就合作拿了19块地,总地价超过600亿,形成了以资本为纽带,和企业合作运行的模式,真是险资凶猛啊!
  其五,联合找金主;这是第一种模式和第四种模式组合的升级版本。这种1+N+保险资金的新趋势,与往常的1+1联合模式有所不同。2015年开年首周,招商局+九龙仓+平安联合体以及华润置地+招商局+九龙仓+平安联合体便频频出手于北京土地市场。实际上,从去年10月份以来,房企与资本间1+N联合拿地已经渐渐成为北京土地市场的主流。

  房企应该如何联合拿地
  联合拿地渐成主流,是因其有太多的优势。首先,拓宽资金渠道,联合拿地则可以有效缓解开发商流动资金压力,分摊风险;其次,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联合体则可以利用各家地产商开发优势,丰富产品线,将产品做到极致;第三,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联合拿地各方在政府关系、采购供应商以及营销资源上可以做到共享,弥补彼此的短板。除此以外,联合体可以帮助参与方做轻资产,实现迅速扩张的目的,典型的如万科的小股操盘模式,在业内玩的风生水起,随后,旭辉,滨江等百强企业也紧随其后。
  那么联合拿地之后,该如何操作?不忙,我们先来讨论下联合拿地之前,三个必须要解决原则性的问题:
  其一,门当户对原则。联合拿地找伙伴,就像找对象,价值观必须要一致。拿地之前就应该商议好拿地资金分摊,以及后续运营与分工的问题;如果双方观念不一致,友谊的小船也是说翻就翻的。比如,有些企业喜欢高周转,有些喜欢捂地捂盘。有些民企办事效率高,流程审批快,有些国企流程长,审批慢,双方节奏不一致,也是很难走到一起的。
  其二,互利共赢原则。双方是基于利益共享才走到一起,在蛋糕分配时,如果一方权衡之后,发现不公,那也是要翻船的。最典型的“万万合作”,高调结合,低调分手;原因是合作之后,万科承担住宅市场,万达承担商业地产的开发;万科倒是可以借助万达的优势,低价获取土地,并且享受住宅市场的高周转带来的回报,而万达除了承受商业地产的硬骨头之外,只能享受“万万合作”的光环了。双方分手,也在情理之中,好在合作刚刚起步,双方陷的都不深。
  其三,风险共担原则。房企组成联合体,很多房企的初衷是为了减少竞争,然而在土拍现场,土地竞价也逐渐演变为联合体之间的角逐,在溢价上有很大的空间,也就意味着有可能每次土地的拍卖都会出现比以往更高的溢价率,这种成本风险往往是始料不及的。同样,在后续开发过程中,由于政策、市场等原因,也可能导致项目销售出现问题,需要联合体共同面对,不能在关键时候撂摊子,撒手不干。


  如果在拿地前解决了以上三大原则性问题,那后续的操盘也就是顺水推舟了。常见的操作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模式,合作双方根据股权比例成立项目开发公司,根据出资比例委派工作人员,共同操盘;第二种模式,一方操盘,其他出资人作为财务投资人分利润;第三种模式,一方操盘,不要求并表,另一方要求并表不操盘。当然,随着1+N+保险资金合作模式的出现,操盘模式也变得相对复杂,也有多家开发商分产品线进行操盘,投资人参与利润分配的模式。不管模式如何,基本上都是遵循“各司其职,各显其能”的导向。
  拿地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联合拿地更是如此。本轮土地市场高潮之后,必然迎来调整,届时地价在高位盘整,联合拿地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联合之前,得先定位好自己,我有哪些核心竞争力,我欠缺什么?我该选择何种联合模式,找谁合作?合作时,各类复杂问题我能处理好吗,我能应付散伙的风险吗?如果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的话,那么,就开始行动吧!

 

 ◆ 相关文章 关闭
  • 【喜讯】本会产业分会会长曾朝杰参政议政成果斐然
  • 【喜讯】本会法律分会会长陆国飞、秘书长秦蕊荣登《钱伯斯大中华区指南2024》榜单
  • 【商会新闻】本会受邀参加上海市工商联展览商会第一届第二次会员大会暨“融产业·促发展”第二届会展产业发展论坛
  • 【商会新闻】本会受邀参加“新加坡企业与沪商面对面”交流活动
  • 【商会新闻】第七届城市更新峰会暨全联房地产商会城市更新分会2023年会在沪举行 李祥秘书长受邀参会并参加新书发布仪式